什么是首因效应
首因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、优先效应、第一印象效应。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,也可以说是“先入为主”带来的效应。虽然第一印象并不准确,但对每个人来说,第一印象却是最牢固的,并且能决定自己在之后与对方交往的态度。
如果对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很好,那么在之后的交往中,我们也愿意和他交朋友,并且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。与此相反,如果对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及其糟糕,那么在之后的交往中,我们会对对方避之不及,很抗拒与对方打交道。
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首因效应,我们来举个例子:
众所周知,孔子有很多学生。其中有一位学生名叫宰予,能说会道,给孔子留下的第一印象十分不错。但在后来的相处中,孔子渐渐发现了宰予的真面目,宰予十分懒惰,学习态度也不好,白天不去听孔子讲课反而在床上呼呼大睡。为此,孔子还骂他“朽木不可雕”。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。字子羽。子羽与宰予不一样的是,他长得很丑,孔子第一眼见他后并不喜欢他,认为他不会成才。但子羽拜师后学习更加努力,为人处世也十分正派,从不走邪路,后来成为了一位十分著名的学者,在他门下学习的人有三百多人。子羽的才干和品德在各个国家都传遍了,很是受人追捧。孔子得知后,很感慨地说:“我只凭着言辞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,结果对宰予的判断是错的;我只凭着相貌判断一个人的品德能力,结果对子羽的判断也是错的。”
首因效应产生原因
从孔子和子羽的故事中,我们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。但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以貌取人的心理吗?
官方对首因效应有两种解释,一种解释认为,首因效应是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,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。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,同时这也是一种同化模式,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,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。
另一种解释则是认为首因效应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,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,信息加工精细;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,信息加工粗略。
有研究表明,当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顺序,对决定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,其次是最后输入的信息,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就是首因效应形成的内在原因。
其实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,当多种不同的信息结合时,人们总是更加重视前面的信息,即使对后面的信息也加以看重,但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偶然的。人们更加习惯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,哪怕前后信息不一致,一般也会屈从前面的信息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。在现在生活节奏很快速的社会上,也很少有人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个给自己第一印象并不好的人的身上。
如何正确利用首因效应
首因效应对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一般人们都喜欢那些在第一次见面就表现得落落大方、随和、友好的人。而且小孩子们更是喜欢这种人,如果有人与小孩子第一次见面时表现得友好,并且能随时给予孩子相应的赞扬,那么小孩子便会更加的开心。
既然我们知道了首因效应的重要性,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正确利用首因效应呢?
1、心理学研究发现,在与人初次见面时,只需要45秒便能对对方产生第一印象。这个第一印象中包括对方的性别、长相、表情、身材、穿衣是否得体等信息,脑海中会利用获得的这些信息来判断对方的个性和素养。
因此在初次交往中,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是否干净整齐,与人往是否落落大方、与人交流时是否出口成“脏”、是否有不文明的举动,一般人们都会对言辞幽默,能侃侃而谈、举止文明的人有个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2、人们在求职面试的时候,是一种双向选择。在双向选择过程中,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就十分重要了。面试时可以用首因效应心理来做好各项准备,争取把自己的知识和态度都表现出来,赢得面试官对你的良好印象。
在面试时,一定要带齐所需要的材料和简历;提前做一个自我介绍的演练,防止面试时因为紧张而讲话逻辑混乱;穿着简单大方;宁可早到不要迟到等。
3、首因效应具有一定先入为主的误导性,因此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是不准确的,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。网络上有个热词“三观跟着五官跑”,这个就是第一印象的表现,只因为外貌长得好看,便很容易取得大家对他的良好印象,反而会忽视其存在的缺点。俗语有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”,以貌取人很有可能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。
以防“以貌取人”这种现象的发生,我们可以弱化首因效应的影响。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、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。如果你的社会经历丰富、有深厚的阅历,虽不能避免首因效应的影响,但可以把它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内。也可以通过学习,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。且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的,在与对方之后的交往中,会慢慢完善对对方的印象。